古建筑和非遗,不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乡愁记忆。人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一项项技艺,更是在守护着故乡的根,守望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城郊街联合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特推出“读懂广州·人文城郊”栏目,让在时光深处静默的古建筑和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郊街北星社区,认识一项富有当地特色的省级非遗项目——从化猫头狮,聆听一段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共同坚守传统舞蹈技艺的故事。
“咚嘚隆咚锵,咚,咚嘚隆咚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在城郊街北星社区文化广场上,伴随着响亮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一群由当地青壮年组成的狮队为居民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如此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狮舞,正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从化猫头狮。
据悉,从化猫头狮主要流传于当地客家人群及其生活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客家狮,是与本地南狮并存的民俗节庆表演,自明末清初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城郊街北星社区,每逢过年节庆、开业庆典、新居落成的日子,都有机会见到猫头狮欢乐助兴的热闹场面。
元宵节当晚,北星社区的从化猫头狮队表演狮舞。
据从化猫头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温金能介绍,从化猫头狮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造型和舞步动作与众不同,同时,伴奏的鼓乐节拍也十分独特。
猫头狮的个头体形比南狮要小,服装五光十色。狮头形状似猫,头上扎有一对小耳朵,额前嵌有小圆镜,在太阳映耀下如佛光照四方,又如古代武将的“护心镜”,双目突出如金鱼眼,扁圆形的大口凶而不怒,头顶插着两束青葱的麦草,造型既生机盎然,又憨态可掬。
猫头狮的狮头形状似猫。
猫头狮的服装五光十色。
猫头狮的舞蹈动作风趣幽默且细腻,共有四个完整的套路,即拜四面、狮子解洁(清洁身体)、寻青(即找食)和采红(即抢香包)。舞狮人踩着锣鼓节拍,时而疾驰跳腾,时而磨蹭徘徊,时而昂首直立,时而低眉顺眼。
传统狮队一般由24人组成,6人一组轮流上场,其中2人舞狮头,2人舞狮尾,1人扮演“大头佛”,1人扮演“小猴子”,全套可舞1个多小时。和一般醒狮表演有所不同,猫头狮舞均在平地上完成,没有梅花桩表演。
大头佛和小猴子指引猫头狮寻青。
猫头狮表演采青。
配合猫头狮舞蹈的打击乐器一般有鼓、锣、钹(镲),有固定的敲打音乐调式,节奏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配合猫头狮舞蹈的部分打击乐器,大锣、钹(镲)、小锣(从左至右)。
从化猫头狮的诞生与流传和北星社区的发展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了解,北星社区在2014年由村改社区,老一辈的村民原来居住在位于流溪河上游的玉溪村,因修建流溪河水库需要,20世纪50年代迁居至此。北星社区的大门楼上至今刻有一幅“新玉溪”的石匾,时刻提醒族人不要忘记故乡。
“传说当时玉溪村里鼠患盛行,农作物被破坏,村民于是想到利用造型似猫的猫头狮驱除鼠患,祈求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温金能向记者讲述道,猫头狮个头较小也是有缘由的。玉溪村是典型的客家村,临山傍水,到处都是又弯又窄的山路,比起大块头的南狮,小巧的猫头狮更方便在山路上通行。
“新玉溪”门楼。
据《从化猫头狮》一书记载,还有一种流传于从化客家人中的传说是猫头狮与西游记故事有关。相传古代有一对狮子横行天地,无恶不作,伤噬万类,令生灵涂炭。佛祖为普救苍生,便指派卷帘大将(即沙和尚)下凡降服恶狮。卷帘大将降服狮子渡其皈依佛门,途经东海时遭风浪,雄狮勇敢下海探路而被淹死,母狮胆小,涉水未深而被卷帘大将救起。多年后,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遭遇毒瘴,得悉此狮能避险驱邪,遂率弟子前往,使尽各种招数,引狮子出来消灾避邪。至今,从化猫头狮只有雌狮而无雄狮。
不仅传说故事随着祖辈迁徙而延续留存下来,代表客家文化的从化猫头狮舞也在北星社区代代相传。温金能今年66岁,1岁时随父辈从玉溪村迁居到北星,对于猫头狮表演自小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看老前辈舞狮,觉得动作特别帅。为将猫头狮传承下去,老前辈一直在物色青年仔,他们见我眼疾手快、悟性高,就着手培养我,让我跟着他们从打鼓、打镲学起。”1970年,14岁的温金能跟随师傅认真学习从化猫头狮,在前辈的悉心教导下,他日渐掌握了从化猫头狮的表演精髓和器乐打击技巧。
从化猫头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温金能。
随着时间流逝,老前辈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接班人却寥寥无几。温金能想着绝不能让祖辈的传统技艺没落丢失,一定要将其保留下来。1986年,30岁的温金能开始授徒,他回忆说:“当时从化县文化馆、北星村委也非常重视,大家都在四处寻找合适的后生仔,想组建一支青年猫头狮队传承这门传统技艺。”
狮队演奏打击乐器。
温志文就是其中的青年之一,今年35岁的他与从化猫头狮结缘已有22年。13岁时,温志文跟随师傅温金能学习舞狮。“猫头狮的舞狮礼仪和一般醒狮大致相同,最难学的还是动作,要想更接近老一辈的动作标准需要花时间研究练习。不过学舞狮并非一开始就能学舞狮头,得先学打鼓。”温志文说,学会打节拍、踩鼓点,才能抓好舞狮的节奏。如今,温志文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舞狮人,是从化猫头狮的第四代传承人,北星社区的青年猫头狮队也日益壮大,形成了一支30余人的队伍。
温志文(左一)在狮队中舞狮头。
近年来,从化猫头狮还走进了校园,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每周五下午,在城郊街北星小学的操场上,舞狮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群少年擂鼓打镲、举狮头、舞狮尾……据了解,学校联合从化区文化馆、北星社区成立了猫头狮培训基地,温金能、温志文等狮队成员负责舞狮教学工作,大家决心将这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北星小学学生练习打击乐器。(受访者供图)
北星小学的操场上,温金能(左二)带领学生练习从化猫头狮。(受访者供图)
为深入浅出地普及从化猫头狮技艺,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舞狮动作,温金能在归纳继承前辈的一些传统套路的同时也进行了改编创新,基本动作演变成现在的四个完整套路,表演时间也从一个多小时浓缩到15分钟左右。“区文化馆经常会组织开展一些比赛或节庆活动,我们会带领狮队和学生过去表演,同时也能和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不断提升狮队的舞蹈水平。”温志文补充说。
“舞狮能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展现人的精气神。”温志文觉得,从化猫头狮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象征着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姿态。
视频字体: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