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人文城郊|大夫田村这座古祠有300年历史,门前楹联蕴藏深意
2022-05-31 20:47:13

图片





栏目语


古建筑和非遗,不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乡愁记忆。人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一项项技艺,更是在守护着故乡的根,守望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城郊街联合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特推出“读懂广州·人文城郊”栏目,让在时光深处静默的古建筑和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前,小e曾带领大家一起探访了古朴静谧的大夫田村,了解了古民居群的布局特色和它背后的烽火硝烟往事。今天,小e继续带你认识村内现存的一座百年古祠。


图片


大夫田村


图片
建筑:楹联蕴含祝愿,雕花栩栩如生


大夫田村内现存宗祠3座,其中,当属永坚李公祠最具代表性,尤为气势恢宏。据《全粤村情》记载,该祠堂位于大夫田村古居民群的右侧,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道光年间进行过大修,距今已有整整300年历史,是后人为纪念先祖李永坚开村之功而建,堂号“怡谷堂”。永坚李公祠是从化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图片


永坚李公祠一共有三进。


永坚李公祠总面阔15.682米,总进深34.775米,占地面积545.3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三间三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山墙墙头较尖,青砖墙体。头进屋脊上有灰塑山居图案,上有两个对称的小窗洞,用于放置吉祥物品。


图片


图片

头进屋脊上有灰塑山居图案。


祠堂第一进门前有一级石阶,两根花岗石柱下有柱础,抬梁式梁架。石门枕,青砖门框,开双掩木门。门额上悬挂着“永坚李公祠”横匾,门前刻有楹联“祠当凤岭之旗水秀山青创里名于采邑,系衍龙门之派文经武纬传家世以大夫”。此楹联原记载于《大夫田永坚李氏族谱》,书于清朝。


图片


第一进门前刻有楹联。


据参与族谱修订的李榕煊介绍,上联中的“凤岭”是指位于大夫田村附近的风云岭,“祠当凤岭之旗”的意思是把风云岭作为一支旗帜插在祠堂的右前方。可能是考虑到对联的平仄和对仗,用“凤”而未用“风”。下联则饱含着先祖希望后人能成为从文武两方面治理国家的士大夫的美好愿望。据悉,虽说村名中有“大夫”一词,但大夫田村并未有过考取过“士大夫”一职的村民,因此先祖将他们对后人的勉励与希冀写进了这副对联里。


前庭桁下有鳌鱼、驼峰斗栱,木额坊上雕有花草,额坊的正中间刻有“富贵吉祥”字样。前封檐板雕有花草,墙头回纹下有灰塑立体图。


图片图片


图片

前庭桁下鳌鱼、驼峰斗栱。


图片


前庭额坊正中间刻有“富贵吉祥”字样。


祠堂中庭前两根是石檐柱,后四根是木柱,两侧连廊,屋脊是灰塑龙船脊。中庭的前封檐板上不仅雕有花草、虫鸟,在正中间还雕有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第三进为祖堂,堂前两根是石柱,后边用墙体承重,穿斗式梁架。


图片



图片

中庭的前封檐板上雕有花草、虫鸟、人物。


图片


图片


祠堂第二、三进的屋脊是灰塑龙船脊。


图片
重修:堂号“失而复得”,祠堂重放光彩


据悉,永坚李公祠曾用作学校,供村里适龄儿童读书。20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益,祠堂被用作蜡烛厂,于1986年左右迁址。


工厂迁出后,因没有得到好的维护,加上时间风化,祠堂内的墙壁、地面有所破损,中堂的横梁、桁架等虫蛀严重。2009年5月,村里成立了“维修永坚李公祠理事会”,向广大村民和社会人士发出了维修祖祠的倡议书,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纷纷踊跃捐资。2009年10月,祠堂维修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完成了桁梁更新、砖面清洗、地铺砖石等工序。


图片



图片


祠堂维修时重绘了壁画。


中庭上方的“怡谷堂”牌匾也是在2009年维修时重新悬挂上的。据大夫田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棠讲述,旧牌匾早已遗失,重修时,村民对于堂号名字的回忆有不少出入,有人记得是“裕谷堂”,有人认为是“贻谷堂”。为了慎重起见,维修永坚李公祠理事会最后决定向村里一位资历深厚的老人李振基请教,他非常肯定地说叫“怡谷堂”。后又经过多番考证和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定为“怡谷堂”。


图片


中庭上方悬挂着“怡谷堂”的牌匾。


维修后的永坚李公祠焕然一新,外观更加亮丽,建筑更加坚固。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做好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大夫田村制订了永坚李公祠管理制度,由村委负责日常管理,并落实专人负责,按规定时间开放,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部分资料来源:《全粤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