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人文城郊|大夫田古村布局巧妙,古民居群已近200年历史
2022-05-24 11:59:27

图片





开栏语


古建筑和非遗,不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乡愁记忆。人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一项项技艺,更是在守护着故乡的根,守望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城郊街联合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特推出“读懂广州·人文城郊”栏目,让在时光深处静默的古建筑和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片


今天,请大家和小e一起走进城郊街大夫田村,探访一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民居群,回溯一段烽火硝烟往事。


图片



大夫田村位于城郊街西部,东邻荷村,南邻石合村,西邻大岭村,北接明珠工业园,龙潭河由东北向西南绕村前而过,户籍人口约2200余人。该村传统经济以耕种水田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自然资源丰富,有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格木树50多棵,树龄最高超过300年。


图片
历史:

开村至今500余年


大夫田村始建于明朝,据《全粤村情》记载,入粤李姓始祖李安政被从广州安置到吕田米仔围,后迁至水埔墩头围,12年后终老在吕田。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其第十四世孙李永坚迁居大夫田开村,至今已有500余年。现村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原地重建。


据说,开村始祖李永坚原居住在荷村村,有一次赶鸭来到了大夫田村所在区域,不巧遇到暴雨,因荷村村与大夫田村之间隔着龙潭河,没有桥互相联通,李永坚无法渡河回去,便在大夫田村住了下来。后来,他带上妻儿举家搬到了大夫田村所在地域,还在鸭寮前面开出一垅宽阔平整的大田来耕种,称为“大图片田”,日后就成为了村名。后来人们又把“图片”字简写成“夫”,取名“大夫田”。


图片
布局:

曾可抵御流寇匪患


大夫田村内现存有一古民居群,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今已有184年的历史。古民居群内有北山李公祠、象山李公祠,均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据悉,北山、象山是两兄弟,是大夫田开村之祖李永坚的第十七世孙,现在的村民多是他们的后裔。


图片


图片


古民居群


该古民居群坐西北向东南,围面十座九巷,坐向正对南面的从化双凤山,村前的半月形池塘与村同宽。单体建筑为三间两廊的民居,梳式布局,街巷平直,排列整齐。2014年,大夫田村被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


图片


图片


古巷清幽安静。


图片


图片


古民居封檐板,雕花十分精美。


古民居群两侧有北门楼和南门楼,毗邻池塘两端,门楼虽小,却曾担负着抵御流寇土匪入侵、守护村落安全的重要作用。据大夫田村委副主任李伟森回忆,池塘以前的面积比现在要大许多,池塘边缘与两个门楼无缝衔接,要进出村必须通过南北门楼。晚上,村里将两个门楼关上后,外人便无法进村。


图片


南门楼


图片


北门楼


图片
印记:

见证当年烽火岁月


在古民居群后方有一座古炮楼,和北山李公祠、象山李公祠为同期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炮楼为两层建筑,楼内通往二层的木梯现已腐朽坍塌。楼房为砖石木结构,清水砖外墙,灰瓦覆面,船形屋脊,檐口封板,素瓦剪边。


图片


炮楼


小e现场走访看到,炮楼每层楼都有小小的瞭望窗,内宽外窄的设计使得村民可以在内部洞察外面的情况,而外面的盗匪却无法看到里面。每个瞭望窗附近都安设有枪眼,以便在内部架设枪支,射击外面的敌人。


图片


炮楼上的瞭望窗


据李伟森讲述,炮楼最初也是先辈为防范流寇匪患而建,是村里的制高点。在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为了躲避炮火逃往深山,古村庄却没能完全避开流弹的射击。如今,在炮楼、门楼和古民居群前排房屋的外墙上,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一个个枪眼弹痕,成为那段烽火岁月抹不掉的历史印记。


图片


图片


炮楼和古民居群前排房屋外墙上的弹孔清晰可见。





部分资料来源:《全粤村情》